新聞中心

2022/12/05
本次秋拍隆重推出台灣日治時期多位前輩藝術家,媒材橫跨油畫、水彩和膠彩,舉凡廖繼春、藍蔭鼎、林之助、李梅樹、楊三郎等,以及紀元畫會成員,大放異彩,齊聚一堂,猶如台灣藝術的寶庫,是收藏此批藝術大師千載難逢的機會。   風景、靜物和瓶花為廖繼春常見題材,於早年的瓶花作品中,以Lot1068《瓶花》最為細膩、淡雅。在纖細的綠葉與茂盛的枝條烘托下,輔以藍紫朦朧的柔焦背景,展現群花花團錦簇而鮮麗

Share on Google+


2022/11/26
藍蔭鼎集多重身分於一身,包括畫家、美術教師、雜誌社長兼總編輯、作家、媒體人,乃至文化大使,是台灣日治前輩畫家之中,跨足媒體和外交領域的異數。戰後受執政當局器重,又在美國友人幫助下,於1947年出任「台灣畫報社」社長與《台灣畫報》總編輯,以及1951年創辦「豐年社」及發行《豐年》半月刊,邀請宜蘭同鄉楊英風(1926-1997)合作。1954年藍氏以在「豐年社」任內耕耘農村的優異表現,受美國國務院之邀

Share on Google+


2022/11/25
1919年發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,開啟一連串的政治、經濟、社會,乃至於文化革新,促成中國「留法勤工儉學」計畫的成形,留法藝術家舉凡第一代的顏文樑、徐悲鴻、林風眠、潘玉良和常玉,第二代的趙無極、朱德群、吳冠中等。在留法第二代赴歐求學的同時,另一支培養自中國本地、師承於留法第一代的中國畫家崛起,他們的創作生命隨著中國政經社會的政策轉向,一路從政權移轉、鬥爭、下鄉下廠至文化革命的歷程,實際經歷、切身體會,

Share on Google+


2022/11/25
 一日為師終生為父,恰如其分地描述林風眠與席德進的關係。作為林風眠最鍾愛的弟子,席氏1923年出生四川嘉陵江上游的小村莊,家境優渥,接受過私塾教育。1943年進入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(簡稱國立藝專),受業於中國近代名家林風眠,他在國立藝專學習時曾說:「練得好,就能像林風眠老師的功力那麼深,要什麼線,什麼形,都能穩拿。」彰顯出對其甚為推崇,又席德進與恩師的聯繫持續到1979年5月,身體疲弱

Share on Google+


2022/11/24
廖繼春(台灣,1902-1976)於早年的瓶花作品中,以Lot1068《瓶花》最為細膩、淡雅。1942年廖繼春轉任台南州立台南第二中學校(今國立台南第一中學)期間,於木板塗抹油彩顏料,描繪一白底紅格桌布上,紅、粉白、黃、白等色的繁花,插滿藍色帶把手的花器。在纖細的綠葉與茂盛的枝條烘托下,輔以藍紫朦朧的柔焦背景,展現群花花團錦簇而鮮麗嬌媚的姿態。此外,平塗的淡藍基底與藍花瓶,紅格線桌巾與紅花,是廖繼

Share on Google+


2022/11/23
 「我喜歡繪畫多留空白,我喜歡對人說話應有餘地,我喜歡靜思反省不與人爭。」這既是王攀元受盡人情冷暖的處世哲學,也是其孤寂美學的核心價值。 王攀元1949年抵達臺灣,落腳高雄鳳山做搬運工,生活並不寬裕,於街邊空地搭草屋,他曾於日記寫道:「早出晚歸,生活雖然辛苦,但我們都以自己是神聖的勞苦大眾為榮。有時在港口看著夕陽西下,傾聽海的呼嘯,成群結隊的遠帆,……,遙想美麗的故國山河,不能

Share on Google+

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13 | 14 | 15 | 16 | 17 | 18 | 19 | 20 | 21 | 22 | 23 | 24 | 25 | 26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