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淒楚.抒懷—安貧樂道的思鄉者」王攀元

 「我喜歡繪畫多留空白,我喜歡對人說話應有餘地,我喜歡靜思反省不與人爭。」這既是王攀元受盡人情冷暖的處世哲學,也是其孤寂美學的核心價值。


王攀元1949年抵達臺灣,落腳高雄鳳山做搬運工,生活並不寬裕,於街邊空地搭草屋,他曾於日記寫道:「早出晚歸,生活雖然辛苦,但我們都以自己是神聖的勞苦大眾為榮。有時在港口看著夕陽西下,傾聽海的呼嘯,成群結隊的遠帆,……,遙想美麗的故國山河,不能自已的相擁痛哭……。」恰與油彩畫布的《問君何日歸故里》的心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,灰白交融的底色,紅色船體襯以黑邊,船隻周圍以破碎的暗黃強調,尤顯滄桑、憔悴,右側倒V字形的黑色凹口,猶如山川澗口,深切的相思該如何宣洩,僅以此景代為抒情。

Lot 1075  王攀元 問君何日歸故里》     油彩 畫布    60.5 x 72.5

1952年遷居宜蘭,任教羅東中學初中及高中美術教師,物質仍匱乏,而棲身於草寮與草屋中。水彩《倒影》不僅是王氏生活艱苦的寫照,亦是他與妻子的美好回憶,他曾於日記描述妻子於蘇北客庄的住所:「我回到客庄,向北望去,那西方的夕陽餘暉,把她住的黃毛屋照耀得像童話中的皇宮似的。屋頂上炊煙縷縷,我想這位鄉姑正在燒晚飯吧?」當中語帶甜蜜,凸顯王攀元的浪漫情懷,也流露出只要情人相伴,便能一同度過這貧困的歲月。

1076  王攀元 倒影》  水彩 38 x 53 cm

婆娑的樹影、迷濛的太陽、佇立的人物亦是王攀元經常表現的題材。以黃色為背景的《幽林高士》及《秋林》,《幽林高士》初見以高大挺拔的鮮綠樹形,層層疊疊,展現盎然生機,然而前景靜待在樹蔭之下的紅衣人物,站於空曠靜僻樹林間,則獨自咀嚼遺世獨立的人生體悟之中;《秋林》纖細緊密的紅樹林搖曳生姿,樹下幾處濃淡不一的紅色塊堆積,彷若幢幢人影,行走聚集於林蔭之間,暖色調紅、黃、褐三色的搭配使用,令人聯想起秋日候鳥遷徙且秋風蕭瑟的景象,暗藏其顛沛流離的苦悶心境。

Lot1072 王攀元幽林高士 水彩 38 x 32 cm

Lot1073 王攀元秋林》 水彩 38 x 53 cm

《旭日》採黃綠混雜的色調,晨曦的光線照射進一片朦朧不清的畫面,畫家捕捉下旭日倒映於水面上的一刻,營造出彷若印象派大師莫內《印象‧日出》的意境,化片刻為永恆,留存他對日出的深刻印象。

Lot 1074 王攀元旭日》 水彩  53 x 52 c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