莊喆《鳳凰之翼》

       《鳳凰之翼》,完成於1998年,是莊喆融通東西方藝術語彙的一件代表作。莊喆,1934年生於北平(今北京),父親莊嚴是著名書法家及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,家學淵源為他奠定了深厚的藝術基礎。他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,1958年加入「五月畫會」,投身中國現代繪畫運動,致力於將中國文人畫精神融入西方抽象表現主義,成為推動台灣現代藝術發展的重要先鋒。

莊喆的藝術創作,深受傳統書畫的影響,同時汲取了西方現代主義的自由與多元。他曾獲得美國洛克菲勒三世基金會的資助,赴美研究當代世界繪畫藝術。旅居紐約期間,他以抽象繪畫為核心,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意象與西方的視覺語言結合,開創出一條具有華人特色的「東方抽象」之路。

在《鳳凰之翼》中,莊喆以中國傳統的五色為基調,將代表大地的黃色鋪展為畫面的底色,右側赤紅氣韻奔放,以黑、赤、青、白相互交織,筆觸狂放而精準,宛如狂草書法般的線條在畫布上飛舞。這幅作品以抽象的語言重塑鳳凰的形象,那翱翔天際的姿態彷彿凝聚了祥瑞與生命的激情,象徵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融合與不息的活力。

背景的灰暗與明亮色調形成對比,交織出時間與空間的雙重意象。時間似乎不再是一條固定的軸線,而成為自由流動的存在。濃密的筆觸與奔放的線條,使畫面擁有強烈的空間感與生命力,觀者能感受到一種脫離具象卻真實可感的境界。這正是莊喆對繪畫表現性的深刻理解——他用「抽象」將看似無形的力量具象化,以色彩、線條與層次捕捉自然與生命的真諦。

莊喆曾論繪畫七要素:「準、狠、忍、穩、潤、深、沉。」在這幅《鳳凰之翼》中,這七要素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。他準確掌握色彩之間的微妙平衡,筆觸果斷而富有力度,層層堆疊的紋理則展現了他對畫面深度的追求。這種東西交融的創作方式,使他的作品不僅僅是抽象藝術的延伸,更是對文化與歷史的一次再詮釋。

            《鳳凰之翼》畫如其名,是一首關於生命的讚歌,也是莊喆藝術理念的縮影。在東與西的碰撞之間,他以畫筆為媒介,將傳統與現代、具象與抽象融為一體,為華人抽象藝術探索出一條獨特而深邃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