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

2023/11/30
 古厝鄉情‧山水情懷--席德進專題  「我的水彩畫是包含了水彩、油畫、素描、水墨的技巧和特徵,所以我的水彩就不是純粹的水彩畫,而是研究素描的結構、空間。油畫用色的強度變化,有水墨畫的用筆和氣韻、韻味,加上我對自然的體驗與觀察,對現代藝術精神的掌握,加進中國書法用筆,揉合東西方繪畫的特質。」──席德進  1970年代是席德進開啟台灣古厝與山水主題的高峰,他擺脫了早期

Share on Google+


2023/11/30
 臺灣藝術經典薈萃──日治前輩藝術家專題  1860至1880年代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的洗禮,除去僵化過時的制度,以符合國內社經環境的方式推行,採藉西方政治、經濟、法治、科學、醫學等全盤西化,在藝術方面吸取西方寫實觀念與現代藝術的思潮,華麗轉身為19、20世紀之交的東方文化大國。1895年以前,臺灣美術早期沿襲了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畫風,進入日治時期,隨即展開臺灣美術的現代化,在1

Share on Google+


2023/11/29
 「寫一篇文章,畫一張畫,能否感動讀者或觀賞者,最重要的是『情真』」──王攀元  王攀元1949年抵達臺灣,落腳高雄鳳山,起初生活並不寬裕,在碼頭當搬運工人,並於街邊空地搭草屋,他曾於日記寫道:「早出晚歸,生活雖然辛苦,但我們都以自己是神聖的勞苦大眾為榮。有時在港口看著夕陽西下,傾聽海的呼嘯,成群結隊的遠帆,……,遙想美麗的故國山河,不能自已的相擁痛哭……。」如此心境也同樣投

Share on Google+


2023/11/29
 張大千以潑墨潑彩技法獨步畫壇,於山水畫中潑寫兼施,發揮得淋漓盡致,是最後一代完整繼承傳統筆法的國畫家,也是國畫革新的大家,有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藝術巨匠之譽。張大千早於五十年代中期已開始追求復古,企圖使唐代盛極一時的青綠山水展現新意,試驗不同濃重用色的潑墨技法,直至1957年夏天,他眼底血管破裂,發現視野模糊,視力大不如前,曾自言︰「不復能刻意爲工,所作多減筆破墨……」促使以大筆蘸水濕紙,

Share on Google+


2023/11/28
 「氣韻生動的作品,每一塊肌理的流動,都依循著作品內在活力與動感的需要,而呈現出整體造型上最合理、自然的律動,這就是『以裡達表』傳導出生命力的訊息。成功的作品絕不是任意加一塊或減一塊所能造就,它有一個接近本能、獨立單一的生命條件,這才是自然天成。」──朱銘   1976 年朱銘生平第一場個展便一鳴驚人,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示的作品《同心協力》被標舉為當時臺灣鄉土文化運動的代表

Share on Google+


2023/11/28
「我ㄧ生研究中國文化與生活美學,發現魏晉時期單純、樸實、健康、圓融的文化涵養,是中國文化的精隨,希望能將其精神現代化應用於生活美學,引導中國文化現代化與國際化,並為全世界功利唯物的價值觀所產生的混亂,提供一個生機綿延的新方向、新希望。」──楊英風   1960年代初期,楊英風離開任職10年的「豐年社」,也自殷商上古雕塑風格轉型,當時藝評家對其新形成的風格,有以下論述:「現代西洋的雕塑

Share on Google+

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13 | 14 | 15 | 16 | 17 | 18 | 19 | 20 | 21 | 22 | 23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