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

2024/06/06
  「一個畫家要有自己的體系與風格,那就是孤獨。」──王攀元  在無邊的寂寥裡,濃烈而翻滾著的情緒自畫中席捲而來,觸動著人們心底最深沉的孤寂,卻又讓人忍不住激動,想去觸碰畫中世界的靈性,去分擔、撫平其中的寂寞與苦楚。這是「畫布上的詩人」,這是王攀元。他用其苦澀而欠缺圓滿的人生,作詩於畫,將複雜而矛盾的苦味,濃厚而深邃的寂寞,雜揉成獨屬於

Share on Google+


2024/06/06
    享譽國際藝壇的丁雄泉總是率真地將想像描繪而出,自號「採花大盜」、「風流先生」的他以豔麗的色彩及大膽的表達方式見稱,擅長用彩筆歌頌女人,再添上鸚鵡、花朵、貓來襯托女性的嬌媚與溫柔。丁雄泉的作品是春暖花繁的映像,有少女的裙襬和漫山遍野溫柔的花,途經一朵朵花的盛開,便會懂得屬於春日的浪漫。而塑造情意濃烈且難忘的視覺經驗,使得觀者仿若置身於一個瑰麗、迷情的時空裡,花團錦簇的馨香

Share on Google+


2024/06/06
    「我雖然是畫西畫,但我畫中的內涵和精神完全從中國的傳統繪畫中來,抽象畫裡是有詩詞和音樂性的,而我的畫中正是擁有了這種中國藝術中的內涵和精神。」——朱德群 朱德群正式將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抽象藝術進行融合實踐,來自1950年代後期逐漸由具象到抽象風格的轉變,除了早在杭州藝專期間師長林風眠(1900-1991)為其種下中西藝術合璧的種子,他更有感於俄國藝術家尼古拉•德•斯塔

Share on Google+


2024/06/06
    楊三郎出生於新北永和地方著名的仕紳家庭,在小學時深受鹽月桃甫炙熱的色彩與粗獷的線條吸引,立志成為畫家。儘管不受家人支持,於1923年他背著家人搭乘「稻葉丸」商船赴日,勇敢追夢,先考取京都府立美術工藝學校,再轉於京都關西美術學院就讀,師承活躍於關西洋畫壇的核心洋畫家黑田重太郎(1887–1990)和田中善之助(1889–1946),旅日期間其作品屢獲「臺展」和日本「春陽展

Share on Google+


2024/06/06
 「今日的藝術必須有主題意識,進而確立目標。畫家應具備全心全意深掘現實的態度,以及完成富有美感價值的企圖。」——李石樵          個性自律嚴謹的李石樵,一旦設定目標,便會永不懈怠地追求與探尋,這不僅展現於他赴日留學的過程,其於21歲確立成為畫家的志向,報考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卻落第,經過三年屢敗屢戰的

Share on Google+


2024/06/06
        被譽為「畫家中的畫家」的李石樵,1974年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退休後,經常前往美國探望女兒,甚至晚年遷居美國享受天倫之樂,此階段他自現代藝術的創作實驗中,重回寫實主義的畫風。李氏歷經50至70年代潛心探索於西方現代藝術多個流派,遍及「立體主義」、「表現主義」、「奧菲主義」、「超現實主義」到「象徵主義」,從中吸取在線條、色彩及構成

Share on Google+

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12 | 13 | 14 | 15 | 16 | 17 | 18 | 19 | 20 | 21 | 22 | 23 | 24 | 25 | 26 | 27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