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2023/11/29
「寫一篇文章,畫一張畫,能否感動讀者或觀賞者,最重要的是『情真』」──王攀元
王攀元1949年抵達臺灣,落腳高雄鳳山,起初生活並不寬裕,在碼頭當搬運工人,並於街邊空地搭草屋,他曾於日記寫道:「早出晚歸,生活雖然辛苦,但我們都以自己是神聖的勞苦大眾為榮。有時在港口看著夕陽西下,傾聽海的呼嘯,成群結隊的遠帆,……,遙想美麗的故國山河,不能自已的相擁痛哭……。」如此心境也同樣投


2023/11/28
「氣韻生動的作品,每一塊肌理的流動,都依循著作品內在活力與動感的需要,而呈現出整體造型上最合理、自然的律動,這就是『以裡達表』傳導出生命力的訊息。成功的作品絕不是任意加一塊或減一塊所能造就,它有一個接近本能、獨立單一的生命條件,這才是自然天成。」──朱銘
1976 年朱銘生平第一場個展便一鳴驚人,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示的作品《同心協力》被標舉為當時臺灣鄉土文化運動的代表


2023/11/28
「我ㄧ生研究中國文化與生活美學,發現魏晉時期單純、樸實、健康、圓融的文化涵養,是中國文化的精隨,希望能將其精神現代化應用於生活美學,引導中國文化現代化與國際化,並為全世界功利唯物的價值觀所產生的混亂,提供一個生機綿延的新方向、新希望。」──楊英風
1960年代初期,楊英風離開任職10年的「豐年社」,也自殷商上古雕塑風格轉型,當時藝評家對其新形成的風格,有以下論述:「現代西洋的雕塑


2023/11/28
葉火城1918年生於台中豐原。1928年畢業於台北師範學校,就學期間隨石川欽一郎習水彩畫,畢業後返鄉服務教書,在教育界服務達數十年之久。其作品於1946到1948年間連續獲得全省美展特選,之後更擔任全省美展及全國美展評審委員,一生熱心於美術教育事業。早期作品以描繪台灣本土風景寫生為主,中期多以人物肖像畫為題,晚年才又轉回風景寫生。葉火城畫風追求調和的色彩與質感,表現出溫煦與成熟,是一位


2023/11/28
劉其偉(1912-2002),中國福建福州人,原名劉福盛。1920年移居日本,1936年畢業於東京鐵道教習學院電機科。1945年中日抗戰勝利後來台,38歲始自修繪畫,曾受黃君璧指導。1965年隨美軍前往越南擔任戰地工程師,休假之餘在中南半島各地展開寫生。越戰後返台,曾前往非洲、菲律賓,1981年深入婆羅洲雨林區,以及1993年接受委託,父子兩人出發前往巴布亞紐新幾內亞等地蒐集原始文化資

